经验靠不住 by ancient-light

View this thread on steempeak.com
· @ancient-light ·
$7.01
经验靠不住
大意看来,经验是怎么回事,似乎尽人皆知;但仔细推究起来,其实并不简单。对此的精细分析,恐怕需要长篇巨制,那就只能交给哲学家了。我们仅仅关心:经验靠得住吗?说**经验靠不住**,必定会使阅历丰富、老于世故者不快,但也不能不实话实说。 

![untitled.png](https://cdn.steemitimages.com/DQmXtho21ZBDkizDbBoEKCinpNrvXshLGN2tRFxFmJFzZDo/untitled.png)

### 知识的构成

任何知识都可表达为语句,语句中的主语与谓语特指某物,或某概念;确指某物的情况较少,概念才是大量运用的,因此概念是构成知识的主要元素。表达知识的语句,总可以认作一个肯定陈述句,即形如“A是B”。有些语句似乎不是这样,但总可以转换成一个肯定陈述句。例如,“A不是B”可改写成“A是非B”;“A有用”可改写成“A是有用之物”,等等。疑问句与祈使句所表达的不是知识。

为探讨知识的来源,不免要对概念进行分类。

概念明显地可分为两类。其一是,概念的外延由实在的具体对象组成。例如,“人”的外延,就是实在的个人。其二是,概念的外延由想象的(或虚构的、虚拟的)事物组成。例如,从迄今所知的事实看来,“经络”就是如此,它并不包含实在的存在物。似乎还有第三类概念,例如“动物”,它的外延由“人”、“马”等等组成,后者既非具体对象,亦非想象的事物。但容易看出,“动物”仍属第一类概念,其外延包括所有个体的动物。这样,就可将全部知识分为两类:仅涉及第一类概念的知识与涉及第二类概念的知识,将两者分别称为第一类知识与第二类知识。

**第一类知识源于经验**。问题在于,经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,而任何经验都可能产生知识。例如,有人认为“牛奶是致癌食物”,你能轻易排除这种知识吗?它是以某些人的经验为依据的。也不能排除这样的知识:“人死后变成鬼”,因有人言之凿凿,声称耳闻目睹,你能说那不是经验吗?为得到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分类,我们不排除所有这些情况。尽管在观感上有些不爽,但其实是无妨的。

**第二类知识既用到第一类知识,也用到逻辑推演与合理想象**。例如,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”这一知识,就属于此类。第二类知识的来源十分复杂,只好存而不论。

不妨说,第一类知识属于**初级知识**,它虽然远不足以为用,但毕竟构成大多数人日常所用知识的主体。既然这类知识源于经验,足见经验对于人类之重要。

### 经验的可信度

大体上说,**经验就是人们对其所接触的事物留下的印象**。此处的“事物”既包括具体对象,也包括虚拟对象或抽象事物。其次,“接触”常常是多次性行为,各次的印象都可能不同,综合印象必定已经过人为加工。而且,“印象”是一种弹性很大的东西,不能将它当作事物的本来面貌。不妨绕开经验的内涵,直接转向经验的来源。

有些经验非常简单直接,每个人都可从实际体验中即刻得到。例如,“火伤肉体”,在火中探手立知。有些经验高度复杂,来源模糊不清。例如,“仁者寿”,这一经验真伪难辨,很难说清楚其经验依据。我们将以上两个极端分别称为**低端**与**高端**。

大多数经验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,其性质呈现出渐次变化的阶梯状态。具体说来是:直观性渐次降低;获取的难度渐次升高;获取的时间渐次加长;检验的复杂性渐次加大;可信度渐次降低,等等。

例如,“受凉引起疾病”与“悲伤引起疾病”,是众所周知的两条人类经验,显然,前者的直观性、可信度较高,而获取难度与检验的复杂性较低,获取的时间较短。一条经验在低端与高端之间的位置,决定了它的层次;愈接近高端,其层次愈高。于是可以说,经验的直观性与可信度反比于其层次高度,而获取难度、时间及检验的复杂性,则正比于层次高度。经验的层次高度,测度了它离开直接观察的程度。

我们的关注点是经验的可信度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,已可对经验的可信度作出某些原则性结论。首先可以断言:

**经验的可信度,正比于其直观性,而反比于其获取的难度、时间及检验的复杂性**。

我们将这称为第一经验定律。也可将“第一定律”改述为:

**经验的可信度,反比于其层次高度**。
依据“第一定律”可以断言:并非所有的经验都同样可信;至多对其中一小部分深信不疑,对另一小部分几乎不信,其余绝大部分则依情况给以适当的信任,既不可不信,亦未可全信。对于经验的直观性、获取难度与时间、检验的复杂性这样一些指标,不难作出大概评估,因而不难大致估计经验的可信度。由第一定律又直接得出:

**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取的经验,基于少量观察的应用可信度低**。

我们将这称为第二经验定律。必须强调,不可将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取”误解为“很长时间之前已经获取”;前者指从开始观察到获得经验的时间,后者指从获得经验到今天的时间。例如,人类早已获得“月球运行引起潮汐”这一经验,至于经过多长时间才得到这一经验,现在已不得而知,估计用了不短的时间。

以上分析的明显缺陷是,它不包含确切的定量描述。弥补这一缺陷固然不易,但在一些特定领域还是有路可循,而且不乏成果。特别令人感兴趣的,是估计获得某项经验的时间。例如,如果纯粹依据经验来确定某一中药的有效性,那么,可用概率论方法确定所需要的观察次数,然后依据人口数及发病率,估算出每年的观察次数,就可大致推算出得出结论的年数。这件事当然只能由专家来完成,但原则上是不困难的,且已有一些具体结果。可惜,愿意付出艰巨劳动做这类事情的人太少。

### 经验不可靠
依据上面的“第二定律”,任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取的经验,都是不可靠的。如果认可这一结论,那么,可立即开出不可靠经验的很长清单。注意不要将“不可靠”误解为“不正确”,不可靠仅指可信度低而已,正确与否尚不得而知。以下事例可能是你感兴趣的:

“板蓝根是治疗非典的有效药物”——不可信。在板蓝根治疗非典的机理完全不清楚的情况下,纯粹依靠经验来确定其有效性,没有长时间观察,不足以得出可信结论,而非典是刚刚受到注意的疾病,观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。

“气功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”——不可信,理由如同上面所述。虽然与非典不同,人类注意到癌症的时间要早一些,但提出用气功治疗癌症只是很近的事,能有多少观察结果可用?

“立秋日下雨预示一个凉秋”——不可信。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存在肯定的因果性,这一层道理姑且不说。只要指出,人们的观察时间太短,远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经验。你多半会立即反驳:我们的祖先已观察了几千年,还不够吗?只是你忽略了,历史上的大多数年份所用的历法是不准确的,因而大多数观察结果是无效的,余下的有效观察时间自然太短了。

不必举更多的例子了。现在你应能相信,不可靠的经验不可胜数。且不说涉及现代技术的事项,即使是纯粹的日常家居事务,事事请教家中老祖母的时代,看来是已经过去了。

此处不妨对中医多说几句。不去提中医理论,免得招惹那些容易激动的人。也不否认中药的价值,并非中药价值已经过合法的临床鉴定,而是依据一个简单得多的理由:否定一件事太难了,只消举一个例子就足以推翻你的否定!我只想说,除非完全弄清中药的化学成分,并阐明其治病机理,纯粹依据经验观察来判定疗效,实在太难了。如果像今天医学界普遍主张的那样,坚持药物鉴定的现代标准,作独立有效的临床对比观察,但保持古代社会的那种观察频率(这一点很关键!),也许一千年也太短了,有一个机构如此高标准严格观察过一千年吗?即使对那些疗效并不显著的中药,也不必说它一定不行,但至少应当存疑。不许存疑,不仅于理无据,更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。

### 让经验可靠些

经验不可靠,让人不胜悲哀。无论如何,经验毕竟是人类的宝贵遗产。今天,有那样多的经验被宣布为无效,我们的祖先在九泉之下,想必会捶胸顿足。而且,或许更重要的是,还不能说今后不必再用经验方法,仅将一切寄希望于精密的实验科学与理论科学——人类或许永远做不到这一点。

那么,是否有方法使经验变得更可靠些呢?幸而,朝这一方向还是有路可循。

补救方法来自于对经验积累过程的分析。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,纯粹的经验积累具有如下种种缺点:1)缺少明确的观察意图与预期的结论,经验结果来自随机巧遇,并非出自对某种理性预期的证实。2)在跨度极大的时间过程中,必然遇到显著改变的环境条件,在不同时间所作的观察不具有同等效力。3)个体差异极大的观察者,即使面对同样的现象,所得结论亦可能分歧巨大。4)观察者囿于学识与条件的限制,不可能将观察对象孤立于干扰因素之外,真正的因果性非常容易被一些虚假现象所掩盖。补救之道,就在于针对以上缺点,设计出人为的校正措施。例如,一些可考虑的措施如下:

●  依据已有经验及理论分析,对于观察结果不妨作出某种初步假设。观察过程固然可能被不当的假设所误导,但谨慎的假设还是胜似漫无边际的盲目探寻。

●  通过部署高密度的观察,大大压缩观察的期限,因而使各次观察在非常相近的条件下进行;甚至可能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经验过程浓缩到几年之内完成。

●  依靠具有素养的专门人员负责观察过程,足以消除由于个体原因造成的观察差异。

●  现代科学已开发出许多标准的方法,将观察对象置于某种不受干扰的孤立状态下,从而保证观察结果能呈现出真正的因果性。

在不同的专门领域,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当然不必相同。但所循的思路是一样的: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,改造传统的经验积累过程。经过这样的改造之后,提取经验结论的过程将可能大大缩短;更重要的是,如此得到的经验将具有较大的可靠性。但仍然值得强调:即便已做了这一切改进,你还是不要**尽**信由此所得的经验!“经验不可靠”这一戒律,就让它刻骨铭心好了,尽管我们还是不得不经常使用这些未必可靠的东西。

最值得期待的,是对中药的开发方法作类似的改造,这是自民国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夙愿,也是港台、新加坡、韩国、日本等地成功经验的启迪。然而,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毕竟艰苦寂寞,鲜花和掌声都来得太慢,一些心浮气躁的人,就宁可空喊爱国口号了。如此愚钝地应对日益强势的西医的竞争,不亦悲乎!
👍  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and 121 others
properties (23)
post_id81,550,376
authorancient-light
permlink6ujrdg
categorycn
json_metadata{"tags":["cn","cn-reader","cn-literature"],"image":["https:\/\/cdn.steemitimages.com\/DQmXtho21ZBDkizDbBoEKCinpNrvXshLGN2tRFxFmJFzZDo\/untitled.png"],"app":"steemit\/0.1","format":"markdown"}
created2019-11-07 21:38:24
last_update2019-11-07 21:38:24
depth0
children1
net_rshares23,964,097,592,524
last_payout2019-11-14 21:38:24
cashout_time1969-12-31 23:59:59
total_payout_value3.515 SBD
curator_payout_value3.492 SBD
pending_payout_value0.000 SBD
promoted0.000 SBD
body_length4,132
author_reputation90,041,857,258,412
root_title经验靠不住
beneficiaries[]
max_accepted_payout1,000,000.000 SBD
percent_steem_dollars10,000
author_curate_reward""
vote details (185)
@cnbuddy ·
吃了吗?请支持中文区的见证人, @abit @bobdos @ety001 @justyy @oflyhigh @partiko (首字母顺序),全投,一个都不要漏。倘若你想让我隐形,请回复“取消”。
properties (22)
post_id81,550,474
authorcnbuddy
permlinkre-ancient-light-6ujrdg-20191107t214432874z
categorycn
json_metadata{}
created2019-11-07 21:44:33
last_update2019-11-07 21:44:33
depth1
children0
net_rshares0
last_payout2019-11-14 21:44:33
cashout_time1969-12-31 23:59:59
total_payout_value0.000 SBD
curator_payout_value0.000 SBD
pending_payout_value0.000 SBD
promoted0.000 SBD
body_length100
author_reputation-1,405,328,253,928
root_title经验靠不住
beneficiaries[]
max_accepted_payout1,000,000.000 SBD
percent_steem_dollars10,000